== 花甲开始认字,古稀出书的姜淑梅 ==
我没念过书,60岁学认字,75岁学着写自己的故事,今年出了四本书了。
就这么地,大家都叫我“传奇奶奶”。
“不怕起步晚,就怕寿命短,千万不要懒”

姜淑梅
2013年5月27日,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汇文楼的演播厅,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班新闻采访实践课上,张爱玲教师邀请了一位特殊人物到场。她头发雪白而浓密,身着翠绿色短袖休闲衬衫,面目慈祥,后背微弯却步履矫健。她叫姜淑梅,是张爱玲的母亲,另一个身份是作家。
姜淑梅,1937年2月生于山东省巨野县董官屯乡百时屯,1960年跑盲流时落脚黑龙江省安达市。她六十岁学认字,七十五岁学习写作,不到一年,创作了十余万字。处女作《穷时候》在《读库1302》登载后,她的文章又在《新青年》、《北方文学》等刊物上陆续发表,作品集也由北京磨铁图书公司“铁葫芦图书”策划,浙江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。《穷时候》面世后,好评如潮,为老人赢得了很多的“姜丝”,引得外地读者慕名登门拜访。中央电视台《夕阳红》栏目近日与她联系,将拍摄制作一个时长约十五分钟的专题片。
“这是俺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高才生。俺是个粗人,没念过什么书,和俺说话你们不用紧张,咱就用家常话唠,说文言句式俺不懂。”面对几十名大学生,姜淑梅操着一口山东味儿的东北普通话,亲切地道出开场白。她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,并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问。
识字
如果没有那场灾难,也许姜淑梅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:老两口在一块儿,给儿女做个饭,没事儿一起拉呱,一起养个花种个草什么的。但是,一场车祸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。
姜淑梅有六个儿女,随着孩子先后成家立业,她思乡情切。1996年9月,她和丈夫回山东老家,在秦皇岛出了车祸,老伴儿不幸去世。那一年,她虚岁六十。
此后,姜淑梅的精气神儿似乎被抽走了。她让女儿张爱玲买了几斤毛线,睡不着就织毛裤,不长时间就织了两条毛裤一件坎肩。张爱玲一看,这样下去可不行,母亲的身体迟早要熬坏的,为了使悲伤与绝望中的母亲转移注意力,便提出让她识字。姜淑梅生逢乱世,和大多数人一样,很难有学习的机会,在六十岁之前,她一直是大字不识几个。
抱着试试看的想法,姜淑梅开始了自己的识字之旅。女儿、身边的孩子、街上的行人,都成了她的老师,牌匾、广告、说明书、电视字幕,都是她识字的教材。为了方便记忆,她想了不少办法。开始的时候,“俺自己编快板,俺说女儿写。自己编的快板自己知道它们的读音,俺就一个字一个字,念了一遍又一遍,就念熟了。”后来,她向邻居学唱歌,还自己编歌词,不会写就让外孙女记录下来,然后就唱。这种识字的方法,其实也是一种创作。
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学,一个字一个字地记,姜淑梅坚持不懈,识字越来越多。几个月以后,她就能读幼儿故事了,她说:“有些字不认识,一顺就顺下来了。”
然而,姜淑梅的学习总被各种事情打断。张爱玲说:“没有了爹,娘就把自己变成一块大补丁,哪家的生活出现漏洞,她就把自己及时补到哪里:表弟开小吃店人手少,她听说了就去打下手;小妹生孩子,她就帮着带孩子;二嫂病倒了,她又过去照顾二嫂照顾那个家;大家都忙的时候,她同时带着外孙女和重孙子……”
张爱玲建议她活出自己,喜欢做什么做什么,想玩什么玩什么。
姜淑梅开始看书、唱歌、学电子琴……
写作
姜淑梅阅历丰富,历经战乱、饥荒、闯东北等,一张嘴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。张爱玲笔名艾苓,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散文集《领着自己回家》、《风也穿鞋》、《一路走来》等。听多了母亲的故事,张爱玲鼓励她学习写作,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。起初,她对此毫无信心,连连摇头。
2012年6月,在学会几首新歌、学会在电子琴上弹《苏武牧羊》之后,姜淑梅有了自信,对张爱玲说:“俺要跟你学写作,写不好,你就当素材。”第一天写了几行字,她连连摇头:“手不好使了,连一道儿都画不直,像锯齿。”张爱玲说:“谁开始写字都这样,慢慢来。”十天以后,她开始惊喜:“做梦也想不到,俺会写这么多字。”
姜淑梅将自己正在学习写作的事告诉家人后,刚开始大家并不看好她。得知此消息,平时不苟言笑的三哥哈哈大笑。二女儿借用赵本山小品里的一句台词说:“赶紧写吧,东边茅楼儿没纸了!”大儿子说:“娘,你要是发表了文章,胡主席都会接见你了!”她认为他们太瞧不起人,自己一定能行,就暗下决心学好写作。处女作发表后,她对儿子说:“你让胡主席接见我吧!”儿子回应:“你发表的不是时候,胡主席已经退休了!”
姜淑梅最初写的两个故事都很传奇,是她听来的,写了好些天。张爱玲指导她:“要写就写自己的故事,你的经历就很传奇。你要想象着对面坐着一个人,从来没听过你的故事,你要从头到尾讲给他听。”并建议她先写闯东北的事,一件事写一篇。她的悟性很好,随后写得很顺利。她写一篇,张爱玲帮她录入一篇,贴到自己的博客上,注明作者。作家朋友都说好。也有不合格的,几件事塞到一篇文章里,张爱玲让她重写,她呵呵笑:“这老师还挺严格呢。”女儿也笑:“对学生必须这样。”
“刚开始时,俺还得要姑娘督促,几张纸、一支笔、一块橡皮,写写擦擦,就把写作当成玩儿,只当消磨时间了。后来写着写着找到了乐趣,就爱上了写作。没写作之前感觉天可长了,写作以后开始忙了,感觉天短了。”姜淑梅喜欢在凌晨三四点写作,她说休息了一夜,眼睛好使,脑袋清亮,什么都能想起来。只要有纸笔、台灯,家里能写字的地方都是她的书房。张爱玲说:“平时老太太就住在我家,家里的条件有限,但我娘在哪儿都能写。她跟我儿子住一个屋,起初儿子不在家,她就在房里写;后来儿子放寒假回来,为了不打扰他休息,她就拿着小台灯,趴在客厅茶几上写;后来家里来客人,客厅也占上了,老太太就带着小台灯去厨房写。”
姜淑梅说:“把一生一世的事儿写在纸上,真是太高兴了。”不过,在写“挨饿那两年”的时候,回忆起那段苦痛的饥荒日子,她写着写着就会心里难受,写了好几天就是写不下去。张爱玲劝她:“你写吧,写出来就放下了。”她继续提笔,用简单质朴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,记录那些密封在心里的陈年旧事。她说:“俺一门心思想着写作,过去的很多事一点点都想起来了。俺只想写过去俺经历的事,现在有好多大作家,她们写现在的事比俺写得好。”
写是对写的奖赏。姜淑梅的文章,引发了读者热烈的反应。有人自己朗读,用手机录下来,将其做成有声书,给母亲听。也有人受到启发,准备教母亲识字,或者整理父亲的口述历史。转引部分读者的评论:
“老太太的文字浅白平实,娓娓道来,就像母亲在述说她的陈年旧事一样,却读得我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。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她的伟大之处。”
“有阅历,有毅力,有力量。一字一句,全是鲜活的生活。每一个字都‘钉’在纸上,戳到人心里。”
“我很讨厌老师整天让小学生抄写背诵那些所谓的‘好词好句’,《穷时候》正好可以作范文,让四年级的儿子明白,好文章可以一个成语都没有。”
“从挨饿到卖碱,让人看到作者不甘认命、心存希望的挣扎与奋斗。突然想认识一下这位老阿姨呢,也听听她讲别的时候。”
母女·师生
“俺最骄傲的事,就是俺有一个好老师,她温柔、善良、孝顺,没有她,俺啥都写不出来。”谈到女儿张爱玲,姜淑梅的爱意溢于言表,“历史上都是妈妈培养孩子,没有哪个孩子培养妈妈的,俺们是第一对,也是唯一的一对。前三十年,俺培养了她,后来就是她培养了俺。这个老师真是太好了。”
“我娘今年七十七岁了。一个老人能一直坚持学习,靠的是什么?是她不屈不挠的精气神儿。年轻时闯东北她就不服输,到老了坚韧的生命力还在。我娘身上有的,可能我们身上没有。我家人多,事儿多,什么都干扰不了她。”张爱玲说,“我娘是最让我骄傲的学生。从2005年进入学校任教到现在,送走的毕业生很多,但都没她优秀。她身上有股认真劲儿。有时候我就在想,如果我们有她那股劲儿,有什么事做不成呢?”
在《我的学生姜淑梅》一文中,张爱玲说:
1998年,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入选“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”,我请娘在我的书上签名留念,她说:“俺得想好了练好了再写。”她想好了两句话,让我一笔一画写在纸上,她一笔一画地照着练,练了一整天。那两句话是:“根是苦菜花,发出甘蔗芽。本是乌鸦娘,抱出金凤凰。”在所有签字中,娘写的字最认真,有着儿童学字般的整齐。我有些惭愧,知道自己不是凤凰,是喜欢鸣唱的鸟,在朝她希望的方向飞。
姜淑梅同学年轻时的容颜我没有印象,我看到的是她越老越美的晚年,她一头白发,目光清澈,喜欢穿白裤红衫或绿衫。历经沧桑后,她还保留了那么多的善意、激情和好奇心。她跟人讲:“跟着作家学写作,这才叫‘跟啥人学啥人,跟着神婆子会下神’。”她不知道,她一直都是我的导师,跟她学了四十多年,我才走到今天。
娘是女儿的成长做人之师,女儿是娘的识字作文之师,这可谓文坛一段佳话。如今,张爱玲戏称自己是娘的经纪人,为了娘的作品与编辑沟通交流,安排新书出版与媒体采访事宜。对此,姜淑梅笑称“娘儿俩合作愉快”。
幸福·感悟
如今,姜淑梅在家总跟张爱玲说:“俺天天可高兴了,现在俺感觉自己是全绥化最幸福的老太太了。”显而易见,写作让她的生活更充实了。
姜淑梅说,这辈子让她最高兴的有三件事。第一件事是女儿张爱玲在二十四岁时写作的《紫漆柜装不下》,获得“金陵明月杯海内外华人散文征文大赛”一等奖。她得知喜讯时,感觉走路都飘轻儿的。第二件事是从1947年后就音信全无的二哥,在失踪了多年之后,前几年竟从东京转邮来一封信。得知他在台湾生活得很好,她当时很高兴,不过是难受的高兴。第三件事就是自己作品的发表,得了三千元稿费。
姜淑梅一直信奉父亲的两句话: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,别在困难面前低头,要动脑筋解决问题;做错了事,就不要去想,想也没有用。这让她受用一辈子,让她学会总是用微笑来面对一切。
说到养生之道,除了以写作陶冶情操之外,她觉得最重要的是心要宽,少计较,和人相处,多想着别人的好处。她说:“凡事莫生气,要始终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好,即使别人对自己不好,你也要对他好。人心都是肉长的,时间长了他就知道你好啦。”她感叹,以前觉得孩子最重要,自己啥都不重要,而现在觉得自己和孩子一样重要。她认为,身为老年人,应积德行善,适度饮食,不要浪费粮食。
姜淑梅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,不喜欢穿黑色灰色的衣服,因为那样看着不精神。她保持着年轻的心态,不断接受新鲜的事物。她曾和张爱玲去听演唱会,如今提及此事,她说:“听不太懂,但俺喜欢那个氛围。”
也就是在那次演唱会上,姜淑梅听到台上说梦想之类的话,想到自己一直也没什么梦想,但也这么过来了。其实每一个目标何尝不是一个梦想呢?正因为实现了一个个目标,所以走到了现在。就像她十七年来学习的历程,虽然她说是玩儿,但她又有“干啥事就要有干啥事的心劲儿,劲儿往一块儿使肯定能干好想干的事”的念头,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她的识字写作的实践,让“都这么大了”、“太晚了”、“现在学也不赶趟儿了”等借口显得苍白无力,对老年人甚至年轻人都是一种激励,就像有位读者所说:“这已不仅仅是老有所为的故事了,更是一个励志的传奇。”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如有侵权请联系runsly@qq.com删除。:父亲母亲网 » 姜淑梅:一个励志的传奇奶奶